新手爸媽看這篇就懂!新生兒脫皮正常嗎?5大原因+正確保濕與修護方式

初生的寶寶皮膚柔嫩細緻,但在出生後幾天,爸媽常會驚訝地發現:腳背在脫皮、臉上有白屑、局部乾紅——是不是太乾?其實多數屬於生理性脫皮。若照顧方式正確,通常 1–2 週內可改善;錯誤照護則可能演變為乾裂、癢或濕疹。本篇以兒科與皮膚科的專業觀點,提供可執行的保濕修護 SOP。
本文目錄
新生兒脫皮是正常的嗎?
大多數是正常的生理性脫皮。寶寶離開羊水環境後,皮膚屏障尚未成熟、經皮水分流失(TEWL)上升,常見手腳、腹背、臉頰出現屑狀脫皮。若伴隨紅腫、滲液、結痂或寶寶明顯抓癢,則可能需要皮膚科或兒科評估。
新生兒脫皮的 5 大原因
1)生理性代謝
老角質自然脫落,是皮膚成熟過程。
2)環境乾燥與溫差
冬季或冷氣房濕度低使水分蒸散加快,室內外溫差亦會讓皮膚短時間緊繃乾裂。
3)沐浴過度或水溫過高
皮脂膜被過度洗去,屏障受損。
4)清潔品過度刺激
含皂鹼、香精、酒精等成分破壞角質層,導致乾癢與不適。
5)天生乾燥/濕疹傾向
過敏體質家族史,寶寶較易出現乾燥、脫皮與紅癢。
如何判斷:嬰兒是正常脫皮還是要就醫?
| 判斷項目 | 正常生理性脫皮 | 需就醫的異常狀況 |
|---|---|---|
| 顏色/外觀 | 淡白、透明、細屑狀 | 紅腫、發炎、有黃水或痂皮 |
| 分布 | 局部(四肢、腹背) | 全身廣泛或集中於皺摺處 |
| 觸感/反應 | 微粗糙、不影響活動 | 疼痛、搔抓、哭鬧、睡不安 |
| 時間 | 約 1–2 週內改善 | 超過 3 週未改善或持續惡化 |
醫師建議的嬰幼兒正確保濕3 步驟
- 洗澡後 3 分鐘內擦乳液:趁皮膚含水量高鎖水最佳。
- 建立固定頻率:冬季或空調房,建議早晚各一次,睡前加強。
- 選對配方:無香料、無酒精、無礦物油;優先選擇乳木果油、金盞花、神經醯胺、燕麥萃取等低敏修護成分。
延伸閱讀:寶寶乳液怎麼選?嬰兒油有缺點嗎?新生兒脫皮保濕全攻略
選寶寶乳液還是嬰兒油?何時擦寶寶乳液最有效
乳液以補水+鎖水為主、清爽易吸收;護膚油以鎖水為主,適合局部乾裂或冬季加強。正確順序是:先乳液、後護膚油,在皮膚微濕時效果最佳。
爸媽在家可以做的嬰幼兒日常修護
- 室內相對濕度 50–60%,必要時使用加濕器。
- 每日一次沐浴、37–38°C,避免過熱與久泡。
- 選純棉衣物與中性洗劑,充分沖洗降低刺激。
- 擦乳液時順勢按摩,幫助吸收與安撫情緒。
新生兒脫皮實際觀察與案例重點
依臨床與學會共識:出生後即建立每日保濕習慣的嬰兒,乾裂與濕疹發生率明顯較低;固定在洗澡後 3 分鐘內塗抹,是成效差異的關鍵因素之一。
新生兒脫皮常見問題 FAQ
Q1. 新生兒每天都要擦乳液嗎?
建議每天擦寶寶乳液,特別是寶寶洗澡後 3 分鐘內能擦寶寶乳液鎖水最有效;冬季或空調環境可早晚各一次。
Q2. 新生兒可以用大人乳液嗎?
不建議。成人乳液常含香精、防腐劑、酒精等,對新生兒角質層過於刺激。
Q3. 嬰兒油能擦嬰幼兒的臉嗎?
不建議長期厚擦臉部;臉部以輕乳液或面霜更合適,避免悶閉毛孔。
Q4. 新生兒脫皮哪些狀況需要就醫?
新生兒脫皮若出現紅腫、滲液、發燒或寶寶持續抓癢、哭鬧影響睡眠,建議盡速就醫。
參考資料
- American Academy of Dermatology (AAD). Infant Skin Care Guidelines, 2023.
- 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ematic Reviews. Emollients and Early Prevention of Atopic Dermatitis, 2021.
- 日本皮膚科學會《嬰幼兒皮膚護理指引》。
- 台灣皮膚科醫學會《新生兒乾燥與保濕臨床建議》。


